中國詩書畫協會秘書長
李木,原名李秀貴。1962年生於北京密雲,自幼喜歡書畫,師承權希軍先生。現任中國詩書畫協會執行秘書長,中視頻道藝術總監。書法初學唐柳公權《玄秘塔》,臨習多年。繼學宋四家,於米南宮用工尤勤。後轉學魏晉,師王右軍《蘭亭序》、《聖教序》、《十七帖》等。書法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大展並獲獎,被國家機關、專業展館、外國駐華大使館、紀念館、收藏機構及國內外友人收藏或用於慈善拍賣,有的作品被作為禮品贈送外國國家領導人。曾就讀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習設計和繪畫。2009年入中國書協培訓中心研修班,曾被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授予“兩岸和平使者獎”。北京的東北部,有一方天地,天光雲影,橫山延綿,炊煙下的老房子從樹叢中露出屋檐。這裡是李木先生精心修葺的庭院,老藤掛翠,小鳥鳴唱,石桌上有幽泉一壺。
賞讀李木先生的書法,給人一種進入桃花源的幽雅清新的感受。那筆鋒柔韌飄逸,那筆法若離若連,行草結合,正狂相融,外柔內剛,端莊秀逸,如龍游大淵,如鳳翔浩空,如松風陣陣撲面,如溪流潺潺在眼,有含蓄內斂的靜態美,有意趣橫生的豐潤美。
李木先生出身寒門,是在北京密雲的大山里成長起來的。儘管家庭貧困,沒有紙筆,但卻沒有阻擋住他對書法的濃厚興趣。他自幼對寫字繪畫有一種特殊的愛好與感悟。上中學時,這種愛好與感悟益發加深,沒錢買字帖,一本《中學生字貼》便成了他有目的去追求的起點。偶然間得到的魏碑字貼更讓他愛不釋手,成為他反覆臨摹的範本。而報刊上的兒童畫亦成為他學習的資料,他又用積攢的零錢買來《芥子園畫譜》臨而習之。
因為勤學苦練,加上天資穎慧,李木先生的書法取得很大進步,經常受到同行朋友的讚揚,但他從不滿足,而是多方涉獵,刻意進取。 很多著名的理論家和書法家也非常看好李木先生的潛質。多年習書讓李木先生對書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他看來呈現在宣紙上的一撇一捺,散發著馥鬱氣息的墨汁味道,讓他心醉神迷。他說,書法是我心靈的寄託,我願一生沉醉其中。李木先生言談舉止透露著天真。他說他耕田幾十年,寫字幾十年,他對書法傳統的審美視角作了一個多維的延伸。他對書法中的每一個點、每一條線都懷有無限的悲喜和虔誠,你不禁也跟著喜和悲,然後肅然起敬。
李木先生少年時跟著牛兒滿地走,亦不墜青雲之志;懷揣乾糧,求學於方圓百里。後來他從大山深處走出來,作品一問世,便以一股新銳之風矚目於書壇。他如苦行僧一般的人生,使他成為勵志性人物。他的學生寫道:“李木先生對學生有著積極向上的影響,如果沒有為人師表的崇高品格,沒有堅韌不拔的精神,沒有紮實的書法功力,他不會從一個偏僻山村的農民變成一個受大家愛戴的書法家。”
李木先生的作品,融合了書卷雅趣與山林野氣。其字之姿,猶如其人之脾性,桀驁不馴。作品中拗毛、狂筆欹中有正,正中有欹,書風老辣且充滿童趣。
李木先生將刀味甚強的魏書融合於奔騰的草書,急緩得當,收放適宜,急如迅雷不及掩耳,緩如女子姍姍而來。作品恣肆古樸,氣勢磅礴,讓觀眾眼睛不覺為之一亮。李木先生廣交朋友,亦不乏高山流水的知音。在他的書齋里,常常是一翁沽酒來,一童抱書去,別有一番情趣。
清華大學美術教授
主要經歷
1958 出生於天津;1978 畢業於天津工藝美術學校;1982 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1982-1986 任教於南開大學;
1986-1999 任教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2000-2011 任教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1996 赴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訪問藝術家;
1998 赴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訪問藝術家;
1999 赴美國休斯頓講學及考察現當代藝術;
2001 赴北非摩洛哥研修考察阿拉伯藝術;
2002 赴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訪問藝術家;
2008 赴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藝術家工作室研究創作
其作品《舞蹈演員》、《畫室中的模特兒》被中國文化部展覽中心收藏;《記憶》入選全國青年油畫展作品 《水鄉》被法國大使館收藏;2011年作品《歌劇院》被國家大劇院等海內外藝術機構和收藏家收藏。
主要個人畫展
1996 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我眼中的歐洲》1996 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李木中國風景》
1998年上海J.GALLERY《李木繪畫》
1999年香港J.GALLERY《李木繪畫》
1999 休斯敦Houston Baptist University《李木油畫展》
2000 日本福岡Art Collection House Co.Ltd.《畫家李木作品展》
2001 香港J. 畫廊《李木繪畫新感受》
2002 台北協民國際藝術畫廊《李木繪畫新作展》
2005 巴黎Gallery Bei 《顏色里的北京》
2005年 上海J·GALLERY《李木歐洲寫生作品展》
2006 北京3818庫畫廊 《情景》李木繪畫個人展
2006 香港ANNA NING 畫廊《情景》李木繪畫個人展
2010 新加坡興藝畫廊《畫面》李木繪畫作品展
2010中間藝術館《圖畫》李木作品展
主要聯展
1995 深圳“博雅油畫展”獲優秀獎1995 法國工商管理學院“中國藝術展”
1996 全國青年油畫展
1998 中國美術館“學院化狀態繪畫展”
2000 芬蘭“文化論壇”風景繪畫作品展
2001 北京“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
2002 中國北京國際雙年展
2003 達卡亞洲藝術雙年展
2002 北京國際藝苑美術館“藝氣豐發繪畫展”
2004 巴黎Gallery Libratirie Impressions “建築中的繪畫”
200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赴日本作品展(日本東京)
2004 法國楓丹白露舉辦聯展 (法國)
2004 紐約藝術博覽會
2004 台北藝術博覽會
2006 水木清華金陵展(南京長風堂博物館)
2006 大河上下1976—2005新時期中國油畫回顧展
1976-2005 2008 中日韓藝術家交流展
2009 盧森堡NEUMUNSTER ART CENTER“中國當代藝術展”
2009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自由無界六人展”
2009 北京 “空間 藝術 人——建築師與藝術家的對話”
2010 北京AATS亞洲藝術博覽會
主要作品收藏
中國工商銀行利是美國際遠東私人有限公司
八佰伴上海有限公司
美國摩根士坦利公司
廣東省美術館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
中國文化部展覽中心
智原科技
美林證券
DBS銀行
台鋸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中環美術館
中國國家大劇院
主要著作
《看見的不重要》 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知道的和想到的》 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面對彩色》 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
《我們所不知曉的繪畫》 遼寧美術出版社
李木思想
之一:在生命繁衍的進程中,“生”並不比“死”更具意義
在科學研究的領域中,“是”並不比“非”更加重要
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美”並不比“醜”更有價值
之二:
以往是藝術僅僅從外部世界攝取素材、色彩、線條和內容,
這種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的藝術更多的是來自於人們的內心世界
之三:
魯迅:這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李木:這藝術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沒了路。
白石: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李木:太似則欺世,不似則自欺,貴在似與不似之外。
之四:
作為人類精神家園中的一朵奇葩,藝術的作用與職能正在悄悄的發生著變化,它在帶給人們美好和享受的同時,也在關注著人們內心世界中那些痛苦和困惑,讓人們從矛盾、壓力、懷疑、無奈中解脫出來,讓人們從人類學、社會學的意義和角度重新審視我們的所作所為。
社會評價
9月的一個艷陽天的下午,我在北京西郊的畫室中見到了畫家李木。畫室的白牆在陽光下白得刺眼,室內的用具猶如抽象畫般的簡潔有力。李木的話同樣很少,但卻是有問必答,幽默智慧,我喜歡這樣的藝術家,他符合我所接受的那種有關藝術家的定義標準。很快我們的談話即告一段落,他說他要趕回清華大學上課。他開車離去的時候,並沒有頻頻跟我揮手告別。看著他匆匆離去的身影,我徹底地明白了李木把簡單的事情儘量簡單化的性格秉性。所以,我也很容易理解到為什麼李木要把10月份的個展命名為“圖畫”,正如他為2006年的個展題名為“情景”那般。單純,無疑是李木所推崇的關鍵字。事實上,近些年來的藝術的確變了很多,哪怕不是面目全非,起碼也是變化明顯——它變得更加得難以琢磨,變得更加得複雜多樣。在過去,我們尚可以信賴藝術評論家們的有力闡釋,但是現在這種相信已經變得將信將疑,評論家們似乎也成為了當代藝術故弄玄虛的“同謀”。因此,單純或許成為了某種值得尊敬的當代價值,而真正將其付諸實踐的也就成為了當下的稀缺性資源。
繪畫,當代評論家曾經預言了其命運的終結,如今則早已跳離了預言中的宿命而生生不息。推崇單純的李木,對於繪畫從來就是不離不棄。在李木看來,命運多舛的不是繪畫,而是妄自尊大的當代文化本身。
藝術作品不是為了改變歷史進程而作,它的目的地也不僅僅是要達成所謂的“標新立異”。“指點江山”是一種無比錯誤的“江湖習氣”,稱得上“大師”的作品也從來不是所謂的立場“亮劍”,或者觀點正確的“社會評論”。面對當下的信息泛濫和社會變形,李木認為花樣翻新和追逐時流對於藝術沒有半點好處,而只會令自己更加得心煩意亂。正如李木關於“圖畫”的命名方式,實際上他在提醒我們超離世俗而內心釋然的孔徑,除了宗教、死亡之外,還有藝術。
事實是“圖畫”,不僅僅是我們所看到的那樣簡單,李木或許想這樣說,幾十年過去了,我確信一件事:我還沒有真正理解什麼是“圖畫”!的確“圖畫”,已經成為了李木堅守的某種原則,他通過自己的創作意圖探求這樣的終極真理,但是他也清楚地知道無限地接近並不代表著可以成為真理的代言人。任何的奢望就是任何的失望的“禍根”,李木也很清醒的知道這一點,於是李木也總是視單純為自己最強有力的“戒毒藥”。
在幾十年的創作中,李木單純地選擇了“風景”這一畫題。“風景”,就像“圖畫”一樣簡潔而明了,但是李木想說的是:你覺得你知道了,其實你沒有!在李木的筆下,“風景”早已不是特定的物象,創作也並非關於特定物象的如實摹寫。可以這樣說,李木的風景畫,一方面是他作為藝術家的特有方式,一方面更是鮮明的文化態度和某種的知識生成。或者也可以這樣說,李木的風景畫,建立的正是一種美好的情感秩序,一種知識的視覺想像。
通過這些風景畫,李木彰顯的是一種具有針對性的熱情:具體表現為一種瞬間的心境,一種存在的狀態,一種核心的精神訴求。在這些畫中,李木保持了非常強烈而敏銳的感覺——對寂靜的鄉村和繁華的都市,對殘垣斷壁的古蹟和煥然一新的重建,對懷古幽思的茶館深巷和人聲鼎沸的酒吧街邊,對艷陽高照下的寬闊廣場和萬里星空下的時光客棧,都懷著深刻的情感。李木認為,“風景”創作的真諦就是必須對一切景物都要懷著強烈的情感。因為一旦缺少了熱情,創作就會變得空洞、膚淺、缺乏意義;因為一旦缺少了熱情,不再抱持著關愛的心緒,你就沒有真的在生活。
更多的風景創作,可以說是李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行知結論。李木的旅行,不是浮光掠影的穿梭訪問,也不是逃避現實的離群索居,卻像是美術考古式的現場爬梳。一些作品從表面上看,明顯是在對美術史經典圖像的情景再現,猶如“探索發現”這樣的電視片的手法,但是從更為深層的角度而言則是藝術家將美術史作為資源所進行的文化叩問,其中的《直布羅陀海峽》、《梵谷離開後的咖啡店》、《莫奈的廚房》、《里昂火車站》等等,也更像是東西方文化間的一次傾心對話,尤其表現為某種的自覺反省和返璞歸真之後的新知生成。以此而論,李木也更像是一個學者,或者說是一位具有“書卷氣”的藝術家。
李木的“書卷氣”,還具體表現在他關於技法語言的研究態度和有關的文字闡釋。他的一本名為《知道得和想到的》的著述令我感觸頗深,很難相信這是一位立於當代的中國藝術家的所思所想、所述所錄。事實是作為一名藝術家,既要知道技術語言是一種實現創造的必要手段,還要知道它的思想基礎以及它的實踐意義,然而在嘈雜浮躁的當下我們對此早已充耳不聞;此外,現實中的中國藝術家也一味地接受西方式的方法邏輯和思考向度,偏執於遼闊的空間去尋求“大尺度”的視覺奇蹟,而失卻了東方原有的博大中見精微的精神傳統。李木的藝術語言體現了他自有的“辯證法”,他基於單純所提倡的是某種的“縮小意識”,即通過“小尺度”的平易近人,轉而強調的是技術語言的深度理解與適用性的實踐意義,復歸的是細緻精美的傳統,提倡的是精明的判斷能力,以及竭力避免美的感性意識走向殘忍的行為和低俗化的“一地雞毛”。李木對於單純的追求在近期已經“洗鍊”成為更趨黑白化的畫面,他說這樣的變化與自己的心態毫無關聯,然而或許他要針對的卻是社會整體性的病態現狀,並以“唐吉坷德”式的孤傲不群來針砭現實積弊。我從來不認為像李木這樣的藝術家是非主流的,事實是關於藝術家的劃分從來只有一個亘古不變的標準——“好的藝術家和不好的藝術家”。同樣,亦如那句名言——“真理永遠都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看似悖論,然而事實卻儘是如此!
海南廣播電視副總監
李木,又名李成,1984年調入海南人民廣播電台,曾創辦《百草園》、《小椰苗》、《軍人風采》等廣播節目並擔任主持人,現任海南廣播電視台少兒頻道副總監。先後獲得1992年“全國廣播電視先進工作者”稱號、1994年全國金話筒獎評選銀獎、1997年“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稱號、1998年全國一級“星星火炬”獎章、1998年被評為“海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2001年全國百優廣播節目主持人稱號……等等殊榮,不勝枚舉,此外,李木還撰寫了《朋友、師長、學生——論節目主持人的形象》、《塑造健康人格,倡導積極人生》、《關於廣播主持人節目和節目主持人的幾點認識》等多篇獲獎論文。